探秘河南省自然博物馆:自然宝藏与科普胜地

一、博物馆概述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便利

河南自然博物馆坐落于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 18 号,金水东路与农业南路交叉口向西 100 米路北。其交通极为便利,可通过多种方式到达。地铁 1 号线农业南路站距离博物馆很近;公交 43、B38、G23、G919 等线路在金水东路农业南路站停靠。对于乘坐火车前来的游客,距郑州东站较近,乘坐地铁 1 号线(西流湖方向)在郑州东站上车,仅需 2 站路程;距郑州站较远,乘坐地铁 1 号线(河南工业大学 - 河南大学新区方向)在郑州火车站上车,有 8 站路程。

(二)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河南自然博物馆门口建有两头黄河巨龙雕像,一比一制作而成,十分壮观,成为博物馆的标志性景观。馆内布局合理,展馆建筑面积 5870 平方米,布展面积 4100 平方米。设有地球厅、恐龙厅、生命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源厅、生态厅、矿物厅等 7 个展厅,另有 1 个 4D 动感影院(多功能厅)和地震海啸感受剧场。各个展厅主题鲜明,展示内容丰富多样。地球厅介绍宇宙和与地球有关的知识,包括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圈层结构等;恐龙厅展示有亚洲体腔最大的恐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等珍贵标本;生命演化厅呈现从地球生命出现到古人类诞生的完整画卷;古象厅展示铲齿象、四棱齿象、猛犸象等古象化石,暗示着象家族曾经的辉煌;矿产资源厅和矿物厅则典藏和展示了河南几乎所有种类的矿石、岩石标本以及来自国内和部分国家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和观赏石标本。4D 动感影院和地震海啸感受剧场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

二、历史沿革

(一)前身与发展

河南自然博物馆的前身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于 1956 年开始筹建。1960 年,在郑州市金水路 80 号(原 20 号)建成地质博物馆楼 1 栋,同年 5 月全国博物馆会议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列为全国七大省级地质博物馆之一。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闭馆。1983 年重新筹建地质陈列馆,迁郑州市互助路 25 号。1984 年重新开馆,设置金属矿产、能源矿产、非金属、岩矿、古生物、宝玉石等 6 个展室,仅余标本 1600 余件。1985 年 9 月,恢复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名称。1991 年,河南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河南省地质矿产技术经济研究室,为河南省地质矿产局直属事业单位,并将地质博物馆、地质资料馆、地质图书馆划归其管理。2001 年 5 月,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撤销地矿局省地矿技术经济研究室,将其所属的图书馆、资料馆、地质博物馆分离出来,组建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作为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管理的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2002 年,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新馆(即现在院区)筹建,2005 年基建完成,2006 年启动布展工程。

(二)重要节点与成就

2008 年 4 月 1 日试开放,4 月 26 日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2008 年 11 月,被河南省委确定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参观基地。2009 年,被授予国土资源部第一批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郑州市科协 “郑州市青少年科普基地”,郑州市教育局 “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教学基地”,共青团省直工委 “青年文明号” 等称号。2010 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2 年,国土资源厅对厅属单位重新进行职能调整,博物馆主要职能为承担地质博物收藏与展示工作,负责土地、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河南省古生物化石(古猿、古人类化石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除外)的调查评价、发掘研究工作。2017 年,国土资源厅成立河南省国土资源宣教中心,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挂河南省国土资源宣教中心牌子。2018 年 11 月 29 日,主管部门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机构改革后更名为河南省自然资源厅。2020 年 5 月 13 日,入选国家文物局 2019 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12 月,入选 “第四批国家二级博物馆名单”。2021 年,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河南省国土资源宣教中心)更名为河南自然博物馆(河南省自然资源宣教中心)。同年 8 月 16 日,博物馆获中国自然资源部、科学技术部更名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2022 年 4 月 28 日,更名为河南自然博物馆。2024 年 5 月 18 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了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河南自然博物馆位列其中。

三、展厅介绍

(一)地球厅

地球厅仿佛是一个神秘的宇宙宝库,带领观众探索宇宙的奥秘和地球的神奇。在这里,观众可以了解到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征和运行轨道。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通过丰富的图文展示和模型呈现得淋漓尽致,从炽热的原始地球到逐渐冷却形成地壳,再到海洋和大气的出现,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神奇。关于岩石的展示,让观众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岩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在地球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古大陆漂移的展示更是引人入胜,通过动态模型和讲解,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是如何漂移、碰撞和分离的。此外,地球厅还设有地震灾害展区,通过模拟地震场景和介绍地震知识,提高观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恐龙厅

恐龙厅是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各类恐龙化石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远古时代。巨型汝阳龙的化石骨架高大威猛,让人不禁感叹恐龙的庞大身躯。迷你豫龙则以其小巧玲珑的体型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展厅中还展示了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龙等珍贵标本。这些恐龙化石不仅展示了恐龙的多样性,还通过详细的介绍让观众了解到恐龙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和灭绝原因。此外,展厅还复原了恐龙的生活场景,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恐龙时代的壮观。

(三)生命演化厅

生命演化厅如同一幅壮丽的生命画卷,展现了生命从远古到现代的演化历程。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从海洋生物到陆地生物,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生物群落。展厅中展示了各时期主要生物群的化石标本,让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生命的进化脉络。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从鱼类到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生命在不断地适应环境中进化和发展。在这里,观众可以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伟大,也更加珍惜现代生物的多样性。

(四)古象厅

古象厅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展示了丰富的古象化石。铲齿象、四棱齿象、猛犸象等古象化石让人仿佛看到了古象家族曾经的辉煌。通过这些化石,观众可以了解到古象的生存环境和演化过程。河南的简称 “豫” 与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展厅中通过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南阳汉代画像石等文物的展示,进一步说明了大象在中原地区的悠久历史。此外,展厅还介绍了古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和研究成果,让观众对古象的认识更加深入。

(五)矿产资源厅

矿产资源厅是一个展示省内外地质矿产资源的宝库。这里展示了各种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的标本,让观众了解到矿产资源的种类和用途。通过模型和图文介绍,观众可以了解到矿产资源的形成过程和开采方法。同时,展厅还展示了一些珍贵的宝石和玉石标本,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外,展厅还设有互动区域,让观众可以通过游戏和实验了解矿产资源的特性和价值。

(六)生态厅

生态厅展示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美丽,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展厅中通过模拟自然生态场景和展示动植物标本,让观众了解到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森林生态系统到草原生态系统,从湿地生态系统到海洋生态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着独特的生物群落和生态功能。同时,展厅还介绍了生态保护的方法和意义,让观众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七)矿物厅

矿物厅是一个充满色彩和光芒的世界,展示了各种矿物晶体和矿石标本。这里有晶莹剔透的水晶、绚丽多彩的萤石、闪闪发光的黄金等矿物标本,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通过介绍矿物的形成过程和特性,观众可以了解到矿物在工业、科技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展厅还设有互动区域,让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和观察矿物标本,更加深入地了解矿物的性质和特点。

四、特色展品

(一)中华贝贝龙

中华贝贝龙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胚胎骨骼化石,其传奇经历令人惊叹。1992 年发现于河南省西峡县阳城乡赵营村东 2 公里处,不久后流失海外。这一珍贵标本的流失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和爱好者的关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终于在 2013 年将流失 20 多年的 “路易贝贝” 接回河南,与观众见面。中华贝贝龙胚胎化石标本(含岩石)整体长 68 厘米,宽 47 厘米,高 17 厘米,重 78.5 千克。胚胎化石与双层分布、清晰可见的西峡巨型长形蛋化石共生,骨骼化石清晰呈现在恐龙蛋化石上方,保持左侧卧的姿态,构成了自然埋藏状态。它的回归,不仅体现了中国对珍贵自然遗产保护的决心和力度,也为研究恐龙胚胎发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巨型汝阳龙

巨型汝阳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其荐椎最大、背椎椎体最大、骨骼最粗壮。复原之后,它的体长是三十三十八点一米,体重 130 多吨,相当于 20 头成年大象那么重,脖子长达 17 米,体宽 3.3 米,骨骼非常粗壮,是目前发现的恐龙界当中骨骼最粗壮的恐龙。巨型汝阳龙是河南自然博物馆自主发掘、研究、复原装架最大的恐龙,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科普价值。

(三)汝阳黄河巨龙

汝阳黄河巨龙对河南恐龙发现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是河南自然博物馆第一次发现并开展规模性发掘的恐龙,也是第一个研究命名、第一个自主复原装架的恐龙。其发现的肋骨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长肋骨,也由此实证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体腔最大(也就是肚子最大)的恐龙。身长 18 米,体高 6 米,一根肋骨就达到了 2.93 米,虽不再是亚洲最大恐龙,但迄今仍保持着体腔最大的记录。

(四)迷你豫龙

迷你豫龙是在中国中部地区首次发现和命名的窃蛋龙,骨骼化石精美完好,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它的体长不足 0.6 米,推算出来可能是一个幼年恐龙,年龄还不到一岁,只有柴鸡一般大小,非常可爱,具有许多鸟类的特征。

(五)洛阳中原龙

洛阳中原龙是中国中部地区发现的第一个鸟臀类恐龙,也是河南自然博物馆正式命名的唯一一件鸟臀类恐龙。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个具有确凿证据的结节龙类甲龙。对于研究中国中部地区恐龙的演化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六)西峡巨型长形蛋

西峡巨型长形蛋是河南独有品种,是迄今已知最大的恐龙蛋巢化石,单个蛋和蛋窝直径都是最大的。南阳恐龙蛋化石群的发现被称为 “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20 世纪世界第九大自然奇迹”,西峡巨型长形蛋是其中最珍贵的一种。其数量众多、保存完好,为研究恐龙的繁殖和生态提供了重要线索。

(七)君昌豫鸟

君昌豫鸟是迄今河南发现的中生代唯一的、最古老的鸟化石。为纪念对河南恐龙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吕君昌博士而命名。它的发现为研究鸟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也展示了河南在中生代时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八)中原豫俊兽

中原豫俊兽是中国已发现的保存质量最好的一块多瘤齿兽标本,是欧亚大陆目前已知最大的多瘤齿兽,是我省目前发现的与恐龙同时代、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其保存完好的化石为研究哺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九)复齿河南龙

复齿河南龙是河南发现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由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 1963 年在济源地区发现,是新中国成立后命名的河南第一批古脊椎动物。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河南地区古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十)义马银杏

义马银杏是全球公认的典型银杏化石代表,是河南最有影响力的古植物化石,该标本保存结构最为完整。它的发现揭示了 2 亿多年前银杏的样子,以及它与现代银杏的关系,对于研究古植物的演化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

(一)重要意义与价值

河南自然博物馆作为一座重要的自然科学教育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展示了河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地质历史,还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自然、认识地球的重要窗口。通过丰富多样的展品和生动有趣的展示方式,激发了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

在教育方面,博物馆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课堂。学生们可以在这里直观地了解地球的演化、生命的起源和发展、矿产资源的形成等知识,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结构。同时,博物馆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和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在文化传承方面,博物馆通过展示河南的地质历史和自然资源,传承了河南的地域文化。河南的简称 “豫” 与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古象厅的展示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象在中原地区的悠久历史,增强了人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河南自然博物馆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在展品展示方面,博物馆将不断更新和丰富展品,引入更多的珍稀标本和先进的展示技术,为观众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在教育活动方面,博物馆将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如讲座、实验、研学等,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在科研合作方面,博物馆将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自然科学研究,为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博物馆也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展示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美丽,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共同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博物馆将加强数字化展示和互动体验,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让更多的人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博物馆的展品和活动,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总之,河南自然博物馆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服务,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自然科学教育和文化体验,为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生态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