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历史与珍宝的文化殿堂

一、博物院概述

南京博物院,作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地位举足轻重。其前身是 1933 年蔡元培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由众多学界先进倡议建立,旨在汇集先民文物,灌输现代知识,提倡科学研究,补助公众教育。

历经多年发展,南京博物院形成了独特的 “一馆六院” 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全院还设有 “六所” 研究部门,包括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等,在中国博物馆中拥有唯一的民族民俗学研究机构。

南京博物院的藏品丰富多样,拥有各类藏品 43 万余件(套),珍贵文物数量居中国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涵盖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等所有文物品类。其中,新石器时代 “玉串饰”,战国 “错金银重烙铜壶” 等为国宝级文物,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透雕人鸟兽玉饰件等 18 件文物为镇院之宝。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青瓷神兽尊、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这些丰富的藏品见证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南京博物院不仅是文物的收藏之地,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

二、特色展览巡礼

(一)古希腊文明特展

2024 年 6 月 6 日,南京博物院推出 “爱琴海的荣耀 —— 古希腊文明特展”。此次展览汇聚了来自希腊境内 14 家文博机构的 270 件(套)展品,包含金器、青铜器、陶器、雕塑和钱币等。展览以时间为脉络,分为 “文明肇启”“火种播迁”“全面繁兴”“雄主时代” 四个单元,深入挖掘古希腊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时刻、事件与人物。

展览中展出了四块线形文字 A 和线形文字 B 的泥版,公元前 1450 年至前 1400 年期间,克诺索斯王宫及其希腊大陆的多个王宫中心均采用线形文字 B,经过研究证实这种文字为最早的希腊语形式。还有几何风格时期被视为崇高祭器的青铜三足鼎,它在古代奥运会中是胜利的标志,相当于现在的金牌。此外,桃金娘式金花冠也格外引人注目,花冠由非常薄的金片制成,有些花瓣上还用了珐琅技艺,象征着生命的恒久不息。该特展将持续至 10 月 20 日。

(二)明清才媛艺文特展

“万古情长松柏下 —— 明清时期中国才媛的艺文与巧思” 特展于 2024 年 10 月 1 日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 21 展厅对公众开放,将持续至 2024 年 10 月 31 日。该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 13 家博物馆的 101 件 (套) 珍贵藏品,通过实物和高清复制品的形式,为观众呈现了明清才女文化兴盛的生动画卷。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聚焦明末清初时期江南才女文化的兴盛、秦淮河沿岸的才女往事、江南女性的教育与才艺,以及女性在书法和刺绣艺术上的成就。策划团队深入研究相关史料,通过夫妻、父女、兄妹、姊妹、闺蜜、恋人等人物关系,将众多文物串联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场景,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清才女的生活和艺术成就。展览中的亮点包括马守真的《芝兰竹石图》、顾媚的《水墨兰花合装卷》、柳如是的肖像画、杨宛的《送子观音图》、林雪的《墨笔观音像》等。

(三)苏轼书画艺术特展

“无尽藏 —— 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 特展于 5 月 18 日在南京博物院展出。本次展览分为三期,共展出书画作品 150 余件 (套),包含 80 余件一级书画作品,其中 30 余件宋元作品尤为引人注目。展览得到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无锡博物院、镇江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此次特展的一大看点是苏轼的两件传世真迹。苏轼书法真迹《治平帖》来自故宫博物院,是苏轼委托乡僧照管先祖坟茔之事的信札。苏轼绘画真迹《潇湘竹石图》是苏轼借助潇湘竹石来寄托文人精神,抒发诗人情怀的典范之作,其竹叶画法可看出创作时代较为久远。展览分为绘画和书法两大部分,绘画部分包含 “达心适意”“写形传神”“诗歌绘画” 三个篇章,书法则包含 “法中尚意”“书以学养” 两个篇章,用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串联起中国书画从宋代一直到清末的名家名作。

三、镇馆之宝风采

(一)银缕玉衣

1970 年,银缕玉衣出土于徐州土山东汉彭城王家族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这件银缕玉衣全长 170 厘米,由 2600 余块玉片加上银丝编缀完成,编缀玉衣的银丝重约 800 克。玉衣分头罩、脸盖、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拇指、左右裤筒、左右鞋子共十四个部件。玉片有多种形状,四角都有穿编银丝的小方孔,部分玉片上还有墨书编号。玉衣每个部件的周缘都有丝织物缀边,以加固定型,便于组合。

银缕玉衣的制作技艺精湛,中国古代治玉使用旋转型工具 —— 砣具,在切割玉料时,将混有解玉砂的水滴在玉石上,增加切割工具的锋利度。玉衣制度是两汉时期独有的丧葬习俗,多为诸侯使用。这件银缕玉衣的出土为研究汉代丧葬习俗和玉器工艺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随着历史的变迁,玉衣制度逐渐衰落,但其作为汉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依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二)竹林七贤砖画

1960 年 4 月,竹林七贤砖画出土于南京西善桥钢铁厂取土施工中发现的一座古墓。该砖画由 300 多块古墓砖拼凑而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展示了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位名士;另一部分则描绘了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位人物。荣启期是春秋时期的人物,与 “七贤” 一同出现,不仅是出于绘画构图对称的需要,更有寓意荣启期为 “七贤” 之楷模的深意。

这幅砖画运用线条表现力,人物造型简练而传神。八位人物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性格特征鲜明。砖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魏晋人物画实物,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组图。它展现了魏晋时期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反映了当时思想解放、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同时,砖画的线描与顾恺之《女史箴图》相似,为 “春蚕吐丝” 式的高古游丝描,其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为研究魏晋南北朝绘画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西汉金兽

1982 年,西汉金兽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西汉金兽呈豹形,蜷伏状,通高 10.2 厘米,身长 16 厘米,身宽 17.8 厘米,重达 9100 克,含金量达 99%。金兽全身布满的斑纹大小一致,呈不规则的圆形,是整体铸成之后,特意用工具捶击上去的。

西汉金兽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南京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中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它的出土为研究汉代金器制作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被誉为 “国之瑰宝”。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汉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未来展望

(一)科技融合

在未来,南京博物院有望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将更多先进技术融入到博物馆的运营和展示中。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展览、3D 展示等形式将更加普及,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畅游南博。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物的制作过程,或者穿越到历史场景中,与古人进行互动。同时,大数据分析也将为南博提供更精准的观众需求洞察,从而更好地策划展览和活动。据统计,未来五年内,全球博物馆数字化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数十亿美元,南京博物院也将在这一趋势中积极探索,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

(二)教育拓展

南京博物院将继续发挥教育功能,拓展教育渠道和形式。除了传统的讲解、讲座等形式,南博还将开发更多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教育活动,如考古体验营、文物修复工作坊等,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此外,南博还将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全面的历史文化教育。例如,南京博物院可以与周边学校合作开展 “博物馆进校园” 活动,将文物展览、讲座等带到学校,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领略历史文化的魅力。

(三)国际交流

南京博物院将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一方面,南博将积极引进国外优秀展览,为国内观众带来更多元的文化体验。例如,未来可以引进 “古埃及文明展”“罗马帝国文物展” 等,让观众在家门口就能领略世界不同文明的风采。另一方面,南博也将积极推动中国文化 “走出去”,通过举办国际巡展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资源。据了解,南京博物院曾多次举办国际巡展,受到了海外观众的热烈欢迎。未来,南博将继续加强与国际知名博物馆的合作,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四)社区参与

南京博物院将更加注重与社区的互动和融合,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博可以与社区合作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社区文物展览、文化讲座等,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同时,南博也可以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博物馆的志愿者活动,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博物馆的工作,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南京博物院可以与周边社区合作开展 “社区文化节”,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与社区的文化需求相结合,共同打造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