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苏祠博物馆: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

一、苏祠博物馆:历史与文化的交织

眉山苏祠博物馆,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宋代,这里是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居住之地,他们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文学瑰宝和人生故事。元代以前,三苏故居改建为祠堂,从此成为后人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历经岁月的洗礼,三苏祠在明末毁于兵火,但在清康熙四年(1665 年)又在原址上模拟重建。此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苏祠不断得到修缮和扩建。从嘉庆年间的新建东西厢房和增建来凤轩等建筑,到光绪年间的修建云屿楼、抱月亭等,再到民国时期的大维修和改名为 “三苏公园”,三苏祠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和人们对三苏文化的敬仰。

进入新中国,三苏祠更是得到了全面的保护和发展。1950 年成立县文化馆负责三苏祠事务,1956 年成立三苏公园修建委员会进行加固维修。1959 年成立三苏纪念馆,后来又经过多次更名和升级,2009 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24 年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如今的眉山苏祠博物馆,不仅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物收藏和优美的园林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三苏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建筑特色与布局

(一)西蜀园林典范

三苏祠博物馆作为西蜀园林典范,独具魅力。红墙环抱,彰显着庄重与古朴,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绿水萦绕其间,波光粼粼,为整个园区增添了灵动之美。园内古树绿竹随处可见,形成了 “三分水,两分竹” 的岛居特色。那高大繁茂的古树,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三苏祠的历史变迁。有的古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枝干粗壮,树叶繁茂,犹如一把把巨伞,为人们带来一片清凉。绿竹摇曳生姿,翠绿欲滴,微风拂过,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一曲美妙的乐章。

这里的园林景观不仅自然优美,还充满了人文气息。堂馆亭榭错落有致,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亭台楼阁造型精美,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堂馆内陈列着三苏的诗词书画、文物古迹,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三苏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倒梯形布局

三苏祠博物馆坐北朝南,平面略呈倒梯形。可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着独特的建筑特点和功能。

中部为祠堂主体,苏氏故宅古建筑区。三面环水,周围建有亭榭,由南向北以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为轴,两侧建有不对称的东西厢房,构成三进式四合院。前厅为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小青瓦房面,屋檐悬伸在墙外形成单檐悬山,充满古朴之美。飨殿建于清康熙四年,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前后出廊,殿内供奉苏洵、苏轼、苏辙塑像,庄重肃穆。启贤堂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为启贤堂,北侧为木假山堂,现木假山堂陈列清道光年间眉山书院主讲李梦莲置的木假山。来凤轩为三苏祠古祠堂中轴线最后一宇,与连接启贤堂的桥廊组成第三进四合院,原址为苏轼、苏辙兄弟书房,现存的来凤轩系清康熙年间重修。这里保留了传统祠堂风貌,是游客拜谒先贤、苏轼后人祭奠先祖的核心场所。

西部为园林区,建筑多为民国后增建。由南大门进入后向西进入西园,有洗砚池、消寒馆、船坞、式苏轩等建筑。西园竹林茂盛,有 “三分水,二分竹” 的岛居特色,景观园林,古树名木居多,是游客游览的好去处。这里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整体风格延续巴蜀古典园林的传统,注重自然野趣。

东部为新建东园,由南大门进入后往东方向进入东园,表忠观、醉翁亭、丰乐亭、碑亭、晚香堂构成了不规则四合院,中间是花草树木,小桥流水。东部园林水榭景观与西部园林建筑景观已成为三苏祠博物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三、丰富展品呈现

(一)镇馆之宝亮相

1. 东汉抚琴俑

东汉抚琴俑为国家一级文物,于 1983 年眉山市东坡区(原眉山县)镇江乡永丰村古墓出土。这件文物整体造型概括洗练,表情生动自然,尤其是那眉飞眼笑的形态,把陶醉在乐曲声中而自得其乐的古乐演奏者刻划得惟妙惟肖,极其传神。古人弹琴讲究规矩,抚琴俑所展现出的对待弹琴的严肃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2. 犀角杯

明代犀牛角杯也是国家一级文物,杯广口深腹,外壁为 “八仙过海图”,松树和祥云为主要装饰,采用高浮雕、镂空雕刻技法。因杯口呈椭圆形,把八仙过海分为两组图案:一面是登上蓬莱仙境的曹国舅、韩湘子、钟离汉、张果老,曹国舅手中的阴阳板,仙板神鸣,能奏出万籁之音;韩湘子手中的笛,妙音萦绕,有万物生灵之能;钟离汉的玲珑宝扇,能使人起死回生;张果老的鱼鼓可以验星相卦,灵验生命。另一面是身背宝剑的吕洞宾、手提花篮的蓝采和、手持荷花的何仙姑,三人正腾云驾雾地奔仙山而去,紧追在后面是铁拐李。整件物品雕工精细,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犀角雕刻精品。

3. 东汉庖厨俑

东汉庖厨俑同样是国家一级文物,长 18 厘米,宽 14 厘米,高 34 厘米,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的优秀雕塑作品。“庖厨” 是对我国古代厨房、厨师的统称,这件庖厨俑按照现在的职业称谓也就是厨师,它展现了东汉时期的民间生活风貌。

4. 明陈淳草书《前赤壁赋》册页

三苏祠博物馆镇馆之宝还有明陈淳草书《前赤壁赋》册页。陈淳(1483—1544)是明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擅长草书、山水花鸟等,对明清以来画家和画风影响很大,与徐渭(青藤居士)并称 “青藤白阳”。

(二)众多文物展示

1.《醉翁亭记》拓本

北宋元祐六年(1091),苏轼在颍州时应滁州知州王诏之请而书《醉翁亭记》。此书法 “潇洒纵横,绵里裹铁”,是苏轼楷书名作之一。1959 年,三苏祠成立三苏纪念馆,故宫博物院将《醉翁亭记》宋拓本调赠给三苏祠,成为镇馆之宝。《醉翁亭记》原碑因 “元祐党争” 毁于宋徽宗崇宁年间,此拓本更加珍贵无比。

2.《丰乐亭记》拓本

与《醉翁亭记》拓本一同被故宫博物院调赠给三苏祠的还有《丰乐亭记》拓本,这两篇拓本见证了欧阳修与苏轼两大文豪的文学成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3.《西园雅集图》

明王式《西园雅集图》卷是三苏祠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之一。“雅集” 是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北宋年间,驸马都尉王诜邀请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等 16 人同游西园,这次集会被称为 “西园雅集”,是集诗词大家、书法家、画家、道学家的一次盛会,被后世称为 “千年第一盛会”。王式的《西园雅集图》作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沿袭了宋代的 “院体” 画风,工笔重彩,人物刻画逼真、传神。画卷后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夏笠仙(字德成)补书的宋代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一文,整个书画长卷为 844 厘米。书画合一,更加完整地展示出西园雅集的盛况。

四、历史意义深远

(一)传承千年文脉

眉山苏祠博物馆作为三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01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三苏祠 “文化遗产保护荣誉证书”,称其 “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座博物馆依托三苏祠建立,收藏了数千件三苏文物文献,与古建遗迹、园林景观相映成辉,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传承千年的文脉。

三苏祠博物馆见证了眉山的历史文化变迁。从北宋时期三苏父子在此生活,到南宋改宅为祠,再历经元、明、清等朝代的修葺扩建,三苏祠犹如一部活的历史书,记录着眉山的发展历程。馆内的古建筑、碑刻、匾联等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为研究眉山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据统计,博物馆现有藏品 4976 件(套),涵盖书法绘画、古籍图书、碑帖拓本等多个门类,这些藏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眉山历史文化及三苏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东汉抚琴陶俑、明代陈淳草书苏轼《前赤壁赋》册页等代表性藏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眉山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二)厚植家国情怀

眉山苏祠博物馆通过常设展览,生动地展示了三苏的家国情怀,让观众深刻感受三苏家风家教的魅力。

“三苏故居祠堂文化展” 将眉山历史、祠堂变迁、苏氏家族等内容有机串联,充分展现了三苏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三苏生活的年代,亲身感受他们的家族文化和生活氛围。

“三苏生平及文学成就展” 采用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三苏生平故事及文学成就。在这里,观众可以了解到三苏父子在文学、政治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感受他们的才华横溢和高尚品德。

“中国有三苏 —— 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展” 位于式苏轩,将家风故事融于苏宅环境中。展览以家风家教、家国情怀为切入点,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了三苏父子的家国情怀。例如,苏轼在《寄蔡子华》诗中表达的无尽乡愁,以及他在仕途坎坷中仍心系家乡的情感,都让观众深受感动。

此外,博物馆还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荔枝主题活动、并蒂莲标本展览等,进一步弘扬三苏文化,传承家国情怀。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也让三苏的家国情怀更加深入人心。

五、文化交流桥梁

(一)东坡书法国际交流会议

东坡书法国际交流会议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举行,汇聚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会议特邀来自俄罗斯、韩国、伊朗、日本四国专家学者,国内文史专家、四川省内书法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四川省书法艺术家代表等约 50 人。他们围绕 “东坡文化国际交流和传播”,进行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与创作交流活动,深入挖掘东坡文化的时代内涵。

在东坡书法国际交流会议上,《苏轼书法全集》编纂团队负责人之一、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曹建介绍,《苏轼书法全集》分为总目卷、墨迹卷、法帖卷、碑刻卷、释文卷五部分,共收录苏轼及苏氏一门存世书法作品 940 余件,去除同名作品后苏轼作品约 460 件。历时 6 年编纂完成的《苏轼书法全集》,几乎囊括了当前传世最重要的苏轼书法墨迹和历代拓本,为目前同类出版物中收录最全、材料最新、出版规模最大的作品之一。全集不仅收录作品 “全”,而且在作品的选本上也尽量做到 “精”,有许多作品较为少见,或为首次出版印行。

《苏轼书法全集》的编纂及出版,有助于更为系统地研究苏轼的书风、技法与书学思想,探究作品流传、翻刻、递藏状况,梳理墨迹与碑刻、法帖作品之间的关系及相关问题,厘清苏轼一门传世书作的诸多疑难。同时,《苏轼书法全集》是眉山市人民政府、西南大学校地合作项目,由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和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共同主持,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多家单位相关专家参与,体现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二)国际文化交流与共鸣

在东坡书法国际交流会议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苏轼尚意书法观、苏轼书法作品与文学作品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研究员艾森认为,伊朗书法与苏轼书法观念上有共通性,讲究对工具和用笔的重视、对传统和法度的学习、对个性和创新的强调、对造型和韵律的追求。中国书法和伊朗书法都是通向内心的艺术,线条和点画仅仅是视觉上的表象,而蕴含在线条和点画中的精神才是二者相通的终极表达。

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浅野泰之通过研究江户时代苏轼法帖出版状况后表示,苏轼的法帖不仅很早就传入日本,而且他也是深受日本大众喜爱的书法家之一。江户时代的日本人似乎就对苏轼楷书情有独钟,将其作为学习苏轼书法最好的范本。

(三)文化桥梁的意义

东坡书法国际交流会议等活动,以东坡书法为媒,架起了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了解中国书法,向世界传播东坡文化。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东坡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眉山苏祠博物馆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通过举办这样的国际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未来,博物馆将继续发挥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千年三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