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简牍博物馆一览:简牍中的历史画卷

一、简牍博物馆概述

甘肃简牍博物馆作为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馆现收藏有各类文物 50129 件(组),其中珍贵文物达到 3.2 万件,占比居全国博物馆前列。这些文物以简牍为主,包括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等近 4 万枚简牍,以及与简牍相伴出土的纸张、纺织品、木器等 1 万余件文物。

自 1907 年斯坦因在敦煌首次掘得简牍以来,百余年间甘肃共出土 8 万多枚简牍,奠定了甘肃简牍大省的地位。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 70 年代设立的甘肃省博物馆汉简整理研究室,经过多年发展,于 2012 年正式成立。然而,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该馆一直存在 “有馆无舍、馆展分离” 的状况。直到 2023 年 9 月,甘肃简牍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标和文化名片。开放短短一年时间,游客接待量突破 110 万人次。今年 5 月,该馆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简述中国” 基本陈列获全国博物馆年度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甘肃简牍博物馆以其丰富的藏品、独特的展陈方式和重要的文化价值,成为人们了解丝绸之路历史、感受中华智慧的重要窗口。

二、特色建筑与布局

(一)现代设计融合传统文化

甘肃简牍博物馆在建筑设计上独具匠心,从简牍文物、象形文字、汉代建筑、传统空间模式等元素中巧妙地提取文化符号,并加以创新运用。这种设计理念使得博物馆的建筑既具有现代简洁的风格,又深刻地展现了 “简以承典,牍以载道” 的深刻立意。通过将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形体相结合,设计团队创新性地实现了简牍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转化。在这里,建筑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简牍文化的生动载体,让观众在欣赏现代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古老简牍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丰富的馆内布局

甘肃简牍博物馆的馆内布局丰富多样,功能分区明确。除了办公区之外,还设有陈列区、藏品库区、文物修复区、学术报告厅、影视厅、接待室、文创展厅、观众互动厅、社教活动区等。其中,展厅面积约 7830 平方米,为观众带来了全面的参观体验。在陈列区,观众可以欣赏到丰富的简牍文物以及与简牍相伴出土的各类文物,如纸张、纺织品、木器、漆器、铁器、骨器、陶土器等。这些文物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和人们的生活风貌。藏品库区则妥善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文物,为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物修复区里,专业的文物修复人员精心呵护着每一件文物,让它们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展现在观众面前。学术报告厅和影视厅为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和影视放映活动提供了场所,丰富了观众的文化生活。文创展厅展示了各种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让观众在参观之余,还能将文化带回家。观众互动厅和社教活动区则为观众提供了参与互动和学习的机会,增强了观众对简牍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三、精彩陈列展览

(一)基本陈列

1.“简牍时代”:

在这个展厅中,观众可以深入了解简牍文书的丰富类别。简牍作为古代重要的书写载体,其形式多样,有记录政务的公文简牍,有承载着学术思想的典籍简牍,还有反映日常生活的私人书信简牍等。制作工艺方面,古代工匠们先选取合适的竹木材料,经过切割、打磨等工序,使其表面平整光滑。然后用毛笔蘸墨,在简牍上书写文字。书写完成后,再用绳子将简牍编联起来,形成册书。西北汉简的考古发掘史更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自 1907 年斯坦因在敦煌首次掘得简牍以来,众多考古学家纷纷投身于西北汉简的发掘工作中。他们不畏艰苦的环境,在戈壁沙漠中探寻着历史的遗迹。经过多年的努力,大量珍贵的汉简得以重见天日,为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这些汉简的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着我们对古代社会的认识。从政治制度到经济生活,从文化艺术到科技发展,汉简中的每一个文字都仿佛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遥远时代的奥秘。

2.“简述丝路”:

这个展厅以出土简牍文物为主线,生动地呈现了汉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原貌。简牍上的文字记载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从商队的往来贸易到文化的交流融合,无不展现出这条古老贸易通道的光辉与厚重。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这里相遇、交流,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艺术。展厅中的简牍文物见证了这一历史进程,它们记录了各国使者的往来、商品的交换以及思想的碰撞。通过这些简牍,我们可以想象当年丝绸之路上的热闹场景,商人们牵着骆驼,满载着货物,在漫漫黄沙中前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丝绸之路文化。

3.“边塞人家”:

以居延地区为代表的 “边塞人家” 展厅,真实地反映了河西走廊边塞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里展示了边塞居民的居住环境、生活用具以及日常活动。从简牍中的记载可以看出,边塞生活虽然艰苦,但人们依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守卫着边疆。展厅中的场景复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边塞,感受着边塞人民的坚韧与勇敢。演绎的边塞故事更是让人们深入了解了边塞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他们有的是戍边的士兵,远离家乡,思念着亲人;有的是普通的百姓,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生存。这些故事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也让我们对那些为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的人们充满敬意。

4.“书于简帛”:

从书法视角来看,简牍遗墨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之美。简牍上的文字书写风格各异,有古朴端庄的篆书,有流畅优美的隶书,还有灵动洒脱的草书。这些书法作品不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艺术的表达。不同的书写者在简牍上留下了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在这个展厅中,观众可以欣赏到简牍书法的魅力,感受古代书法家们的精湛技艺和艺术追求。同时,通过对简牍书法的研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汉字书法的发展演变过程,从篆书到隶书,再到草书、行书、楷书,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二)特色展品

1.里程简:

里程简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物,实证了丝绸之路的路线。其中,1974 年出土的 “居延里程简” 详细记载了从汉都长安出发至张掖郡的 20 个驿置名称及间隔里程;1990 年出土于悬泉置遗址的悬泉里程简,则记载了河西走廊地区武威郡到敦煌郡 12 个驿置的详细信息。这两枚里程简 “接力” 勾勒出汉代丝绸之路东段、长安至敦煌的具体线路走向和重要节点。在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里程简为 “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的路网” 申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撑。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里程简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的交通状况、邮驿制度以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情况。

2.《四时月令诏条》:

《四时月令诏条》被称为古老的 “生态环境保护法”,它体现了汉代先进的生态观念。诏条由 3 个部分组成,题记开头说明了朝廷下达诏令的缘由:“太皇太后诏曰:往者阴阳不调,风雨不时……” 表明颁布此诏目的在于让人们的生产生活遵循自然时序。随后将一年四季十二月的宜忌逐条列出,上半部分写着 “法条”,下半部分对 “法条” 作出进一步解释。诏条内容涵盖保护林木、动物、水、土等各方面内容,如春季禁掏鸟窝、夏季禁伐木、秋季宜修房屋、冬季禁掘土地等。在继承传统 “月令” 思想的基础上,以法律 “诏书” 的形式确立了以 “四时” 为基础的生产生活准则,其中 “以时禁发”“用养结合” 的生态保护理念,在 2000 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不过时。

3.《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

《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被认为可能是最早 “AA 制” 记录。1973 年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全册 9 简,编绳两道,完好无缺。内容是朝廷派使者慰问边地吏卒途经肩水金关时的费用记录。简文记载了使者在金关享用各类食品的名称和数量,同时还记载了各类食品的货币价格。使者队伍庞大,肩水金关所见来慰问的官吏有 27 人,且基本上是每个官吏率 2 个随员,加起来共有 82 人。接待费用多达 “千四百七十” 钱,如果这米肉酒盐的开支都要肩水金关来支付的话,那应该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负担。这一简册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接待规格和物价水平,也体现了基层官吏的不易。

4.《康居王使者册》:

《康居王使者册》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盛通达。这册由 7 简组成,编绳尚在的简册,记录了康居王使者和苏薤王使者及贵人前来献贡,在酒泉评价贡物时发生了纠纷,朝廷责令敦煌郡和效谷县调查上报的事件。此事发生在公元前 39 年 7 月到 9 月汉元帝时期,虽然反映的是康居使者入境时发生的一桩矛盾和纠纷,但它折射的是两国之间正常的外交关系,不仅是我们研究汉朝与康居交往历史的重要资料,亦是今天的中亚各国尤其是哈萨克斯坦研究本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它为研究汉朝与康居友好往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充分展现了丝绸之路在促进各国交流与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丰富藏品与文创

(一)珍贵藏品

1.简牍近 4 万枚,包括天水放马滩秦简等,内容丰富,是西北边塞生活的 “百科全书”。

甘肃简牍博物馆收藏的近 4 万枚简牍,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天水放马滩秦简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提供了重要材料。如《放马滩秦简日书 “星度” 篇初探》中提到,天水放马滩秦简中有被称为 “星度” 的 12 枚竹简,可独立成篇,是目前所见有关二十八宿距度及逐月日躔之次的最早记录。这些简牍生动地展现了西北边塞地区在秦汉时期的社会风貌,犹如一部 “百科全书”,让后人能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及魏晋简牍等也各具特色。它们记录了边塞地区的军事防御、津关制度、文书制度等,为研究秦汉魏晋时期河西走廊段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民族交流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与简牍相伴出土的文物 1 万余件,如汉代漆碗文创的原型等。

与简牍相伴出土的 1 万余件文物中,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如汉代漆碗。甘肃简牍博物馆文创产品 “永年” 漆器的创意就来源于此。这件汉代漆碗,胚胎上人工刷了十几道漆釉,搭配饱满的红色,尽显汉文化的儒风大雅。“永年” 二字取自甘肃简牍,传递着健康长寿、福寿绵延的美好寓意。此外,还有纸张、纺织品、木器、漆器、铁器、骨器、陶土器等文物,它们与简牍一起,共同构成了甘肃简牍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体系。

(二)亮眼文创

以简牍文化为灵感设计的文创产品,如 “永年” 漆器、“简龙” 毛绒玩偶等,传递美好寓意,展现汉文化魅力。

“永年” 漆器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甘肃简牍博物馆文创产品中的亮点之一。红色底盘,金色文字,羽觞之形,尽显汉代宏阔的历史图景。其极简的东方设计语言,展现了汉文化的儒风大雅,也传递着健康长寿、福寿绵延的美好寓意。

“简龙” 毛绒玩偶则是可爱萌动,趣味十足。创意源于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珍品文物 —— 汉代悬泉龙凤画木简。外表软乎乎的手感,温暖治愈。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这款文创产品让吉祥祝福与治愈毛绒融合在一起,让大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甘肃简牍博物馆还推出了 DIY 徽章咕卡套装等文创产品。套装精选馆内肩水金关简、玉门千关简、悬泉汉简等简牍文物做成创意贴纸,通过 “咕卡” 新玩法将这些简牍里讲述的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点点滴滴展现出来。套装内还包含 AR 文物语音讲解,应用全新数字化技术,帮助观众身临其境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甘肃简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更是传承和弘扬简牍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文创产品,让简牍文化走出博物馆,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简牍文化。

五、历史意义与价值

(一)学术价值

甘肃简牍作为 “百科全书” 和实物佐证,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数万枚简牍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为研究秦汉魏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与《史记》《汉书》等二手或三手资料的史书不同,简牍在当时的记载是最清楚、最真实的,所以研究价值、学术价值极高。例如,居延汉简的出土,为世人揭开了秦律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对秦朝复杂庞大而又严密的律法系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学者的研究,可以再现当年丝绸之路的情景,并可以追溯 “一带一路” 历史的源头。

简牍还具有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整理解读简牍,历史上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找到答案,有些千古之谜得以破解。比如,通过整理研究居延汉简,历史学家们发现,《汉书》的记载有可能缺失了一个重要史实,即郅支单于的胞弟 —— 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也参与了对郅支单于的军事行动,这一发现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学界对这段历史的争论。

简牍的存在让人们更深刻直观地体会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殷商到魏晋时期,超过 1500 年的时间里,简牍作为最主要的书写载体,记录了中华先民创造的文明。百余年来,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出土简牍呈 “井喷” 之势,祖先们书写在竹片木板上的文字以及凝聚其中的中华文脉,再次真实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文化传承

甘肃简牍博物馆通过展示简牍文化、举办展览、开展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让简牍 “活” 起来,成为公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如 “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书于简帛” 等,通过实物展示、图文解说、影像互动、场景复原等展示手段,为公众全面、生动地展现了甘肃简牍里的丝路文化与中华智慧。观众在移步换景中,与珍贵文物对视,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和人们的生活风貌。

此外,甘肃简牍博物馆还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例如,与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联动,从大年初一到十五,每天上演两场精彩互动式演出,带观众穿越至汉王朝时期,沉浸式体会丝绸之路上的热闹商旅。还与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共同发起 “三馆联动” 大型博物馆文化跨界活动,推出联名轨道交通地铁票卡,开展以春节文化为主题的打卡、集章、汉服走秀、古风集市等系列活动。大年初一至初七每天还将开通 “博物之旅” 博物馆直通车主线,提供馆对馆专车服务,让观众更加便捷地 “深度” 接触博物馆。正月十五还与兰州老街联合开展 “社火闹新春” 活动,让市民感受浓浓北方年味。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也让简牍文化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大众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新窗口。同时,甘肃简牍博物馆还通过数字化手段,对简牍文物进行数字化信息整合管理,运用大数据、AI 等方式,搭建简牍文物数字化整合信息研究平台,让简牍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